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九十五章 下海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赵明朗的婚礼如期进行,结婚那天阳光明媚,实在是个好日子。全家人都喜气洋洋,个个都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,不光是为了好日子,也为了能照一张彩色照片。因为赵明朗之前就打好招呼了,他结婚这天,会照彩照,于是大家都准备好了来照彩照。

    赵明月的任务则是给大家照相,赵明秀帮她照顾儿子。她拿着自己送赵明朗的柯达相机,装上彩色胶卷,郑重地给新郎新娘和亲朋好友们拍照,因为胶卷有限,来的客人太多,大家都以家为单位,拍彩色合影。这年头,拍一张彩色相片简直太难得了,大家都兴致勃勃的,把个婚礼搞得热闹又另类。

    赵明月将相机放在凳子上定时,给全家拍了一张合影,唯一遗憾的是,缺了沈旭跃。赵明朗看得出她的失落,安慰她:“等旭跃过来了,我们再一起拍全家福,还有一个胶卷没用呢。”

    赵明月笑着点了点头,就是稍稍有些失落,这样喜庆热闹的日子,沈旭跃缺席,他们全家没有团聚。

    于有清结婚的时候,赵明月也被请去喝喜酒了,毛剑兰穿着赵明月送的衣服,人显得精神又漂亮,女人果然是做新娘子那天最美,桂丹是,毛剑兰是,自己应该也是。

    于有清的婚宴果然不比赵明朗的丰盛,客人请得也不多,但这也是他们能够尽到的最大努力了。毛剑兰家里要一千块钱彩礼,于有清父母知道后都吓了一跳,这简直像是在买媳妇了。所以于家人对毛剑兰的态度也不那么自然,赵明月看在眼里,有些替毛剑兰担忧。

    赵明月说:“这事你们可以瞒一点啊,别说那么多,说五百都成。”

    毛剑兰摇头:“我总觉得欺骗大家不好,还是说实话吧,我宁愿大家对我有意见,也不愿意说谎。”

    赵明月叹了口气,真是个执拗的人。

    毛剑兰说:“日久见人心,以后他们慢慢会知道的。”

    赵明月点头:“嗯,别多想,开心点,大喜的日子呢。”

    大年三十那天,沈旭跃终于赶到了,赵明月看着风尘仆仆的沈旭跃:“我以为你都赶不上年夜饭了。”

    沈旭跃一脸疲倦,看着妻儿,释然地笑了,将儿子抱在怀里,用胡茬子扎他柔嫩的小脸蛋,亮亮被扎得不舒服,一个劲地扭着脑袋,嘴里嗯嗯发出抗议声。沈旭跃说:“才这么几天不见,就不认爸爸了?”

    赵明月看着丈夫:“好啦,赶紧去洗把脸,把胡子刮一刮,马上要吃饭了。”

    沈旭跃趁人不注意,在赵明月脸上亲了一下,差不多半个月没见着了,真是想得慌。沈旭跃刮胡子的时候,赵明月抱着儿子在一旁看着,沈旭跃还抽空来跟她说话:“姐夫又买了一辆小轿车,开出租。”

    赵明月惊讶地说:“行啊,姐夫很有眼光和胆色啊。那他怎么弄到出租车牌照的?”

    沈旭跃说:“挂靠了一下出租公司。”

    赵明月赞叹道:“姐夫真会赚钱。”

    沈旭跃笑了一声:“是啊。”

    这年头,最赚钱的职业就是出租车司机,一个月能有好几千呢,八十年代,中国最赚钱的行业就是出租司机、个体户和厨师,其中出租车司机又是所有司机中最赚钱的。

    这年头,几乎没有几辆私家车,而且驾照十分难考,考取一张驾照,费用要1000块,还得有关系和门道才考得到。有点身份、不差钱的人,自己没车,所以出门都坐出租车,有的甚至长期包出租,这是身份的体现。虽然出租司机也是公家职业,拿工资的,但是有各种外快。而杨茂林则自己买私家车,挂靠到出租公司,每月交一点钱给公司,剩下的就全都是自己挣的,这真是捡到一个金元宝了。

    赵明月也有些心动,杨茂林找得到挂靠的机会,要是自己有钱,也去买一辆出租车,然后挂靠公司,请人开,那岂不是财源滚滚来,不过这个司机不太好找是真的。

    沈旭跃刮好胡子,看着赵明月:“老婆,你想啥呢?”

    赵明月说:“我也想发财呢。”

    沈旭跃一向知道自己老婆生财有道,便说:“你也想下海了?”这两年,下海这个词汇悄然兴起。

    赵明月上辈子是个商人,这辈子只做了个普通老师,还不是教书育人的那种,所以干得也没多大的劲,只是想着家庭美满和睦,钱并不是衡量幸福的标准,而且沈旭跃是要走仕途的,作为他的配偶,最好还是避一点嫌,所以才安贫乐道。不过眼看着这么好的机遇不去把握,总觉得有点对不住她骨子里带来的商人基因。好在相关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配偶不能经商,只要避开他所管辖的范畴,那也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赵明月笑道:“有点儿。”要知道,这年头最不受欢迎的职业,就是教师,待遇实在是太低了,所以有句话说,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,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还是低啊。她想给爱人和孩子有一个比较富足的生活,这样他们在金钱上不匮乏,沈旭跃也就不会在利益上受诱惑,可以少走歪路。

    沈旭跃也没有反对:“先看看,做什么生意,都是需要本钱的是不是,咱们现在一穷二白的,想做什么也做不起来。”

    赵明月听见他这么说,知道他是不反对的,便点头:“好。”

    沈旭跃回来了,难得人这么齐整凑在一起吃饭,全家人一起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年。赵顺生和胡年春儿孙满堂,子女全都成了家,他们觉得这一辈子的任务可算是完成了。这就是中国父母的典型心态,养儿育女,抚养成年了还不算,还得看着他们都成家立业,有甚者,还得操心孙子孙女的成长和婚姻大事,真是一辈子都有操不完的心。不过换言之,这大概也就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成就。价值观如此,跟西方人迥异,多少中国人一辈子根本就没为自己活过一天。

    年初四,赵明月和沈旭跃就踏上了归程,沈旭跃要赶在年初七上班。除了父母的身体,赵明月也没什么可担忧的了。大哥二哥合伙开办茶厂,暂时也不请别人,卖茶是大哥和二哥的事,制茶有父亲和二叔,再加上赵明刚,自己家里人就足够忙得过来了。准备等规模稍大一些,再从村里请人。大家都摩拳擦掌,要干一番大事业来,日子只会越过越好。

    赵明月心里盘算过,自己要做生意的话,首先可以从服装这方面开始。北方的轻纺工业远不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发达,所以服装厂少,但北方人也得穿衣,于是大部分只能从南方运输过来的。赵明月心想,到时候可以直接在北京开个服装厂,这样销售也便利,离家也近,省去不少麻烦。做服装生意,跟沈旭跃管辖的职业范围基本上完全不搭界,不必担心政审问题。

    不过这之前,还是老老实实上班吧,儿子还没断奶呢,本钱也没有着落呢,一切都还只是个设想。

    赵明月回到北京之后,赶紧去给公婆拜年。正好大姐沈馥郁一家子也从东北过完年回来,两拨人凑一起了。这个年,沈父沈母过得很冷清,只有大儿子一家在北京,而且沈启学过完年,马上就回部队去了,就剩下老两口和大儿媳、大孙子,幸亏还有个孙子陪着,否则这个年就太凄凉了。

    亮亮在南方的时候没有感冒,回到北京自己家里,反而有点小感冒。沈母有些怨怪赵明月:“孩子这么小,还带着跑来跑去的,折腾出病来,他又不能说,多难受。”

    赵明月乖乖地认错:“我错了妈,以后不在冬天的时候带亮亮去外婆家了,让他暑假回去。”

    沈母见她态度还好,念叨了几句,就不念了。

    还好亮亮只是一点小感冒,没有什么大问题,过了两天就好了。

    杨茂林赚了钱,一家人的生活质量都跟着提高了起来。沈馥郁头发烫成了大波浪卷,头上戴着紫貂帽子,脖子上围着貂皮围脖,穿着海豹皮大衣,脚上穿着高筒靴,整个人看起来洋气无比。京京身上也是皮军帽,小皮衣,大头皮鞋,帅气得很。

    他们还给沈父沈母都买了皮大衣、貂皮帽子,全都是从东北那边带过来的。沈父拿着衣服还挺不高兴:“这都是从苏联走私来的东西吧!”

    沈馥郁睁大眼睛说:“这哪里是走私货,这是我们东北人的土特产。您忘了?人生、鹿茸和貂皮,是我们兴安岭三宝。”

    几个年轻辈的听着沈父的唠叨,就觉得可乐。

    方臻和赵明月也跟着沾光,每人得了一条紫貂围脖,暖烘烘的,老洋气了。

    全家人都实打实地感觉到干个体户的优势来,起码不缺钱花啊。听说沈馥郁两口子准备今年干一年,年底就买房子了,再也不用租房子了,看看,这要是在单位干,谁买得起房子啊。

    保姆还没有来,赵明月还没开学,就自己在家带孩子。难得没有外人在场,等亮亮睡了,两口子可以好好地说说话,沈旭跃搂着赵明月说:“什么时候咱们也能买个房子就好了。”

    赵明月转过脸,在他脸上蹭了蹭:“咱们这住得也不错啊。”

    “还是窄了点,况且也不是咱们自己的。等亮亮大了,家里来个什么人,都没地方住,还得跑去住招待所。”沈旭跃叹息着说。

    “也是。但是买房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得从长计议。”赵明月说。

    沈旭跃说:“我们学校都有老师悄悄地跑到外头去炒更,赚取外快。”沈旭跃自打美国学习归来之后,为了交接,还经常往学校跑。

    赵明月吃了一惊:“你们学校也有人炒更?”炒更这个说法是来自粤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