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99章 :花园一般的国家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又是一年春季,中日两国备战正酣。

    每到春季,也是中华民国大不规模植树造林的时候,到了1920年春季,中华民国的植树造林运动再度突破到了一个高峰值。

    1920年的中央财政预算中,有10亿元用于植树造林的活动和补贴。

    中华民国的植树补贴,主要是针对那些拥有森林不超过6000亩的中小林区拥有者,并且不能是工业拥有人口。超过6000亩的林区补贴发放,必须由林业部长亲自签字。

    这样的政策,可以造就大量的中产阶级。

    那些拥有林地超过6000亩的,一般都自己有钱,也不需要政府补贴。另外不能是工业产主,则是拥有工业资产的商人,也是不发放林业补贴的。并且每年接受的补贴不能超过一千五百元,不能接受重复补贴。

    相当于这些补贴将到那些经济能力较差的人手上,那些有工业资产的投资者资本比较充足,一般不需要补贴。

    林业部长签字的,自然也多是财团的植树补贴。

    因为林业周转期比较长,所以不按照5%的税率收取固定资产税,将固定资产税降低到了1%,而这些税收也将返还到林业的补贴上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中华民国的国有林场占50%,私有林场也占50%,国有林场的经费则是从木材制品的进出口关税中抽取。

    到了春季,全国各省,到处都在忙着植树造林、申请补贴。

    西北的森林覆盖率经过多年的不断造林和对森林的保护,已经持续上升到了20%,并且还在继续上升。

    森林覆盖率是确保水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,因为树木可以减少蒸发量,能涵养水分。后是中国北部缺水,很大程度上也是森林被砍伐太多的原因。云南的缺水则是种植了大量的桉树。桉树是造纸用的,生长速度极快,但是这玩意也非常耗水。

    黄土高原上的植树活动倒是不大,因为黄土高原上很多树种不活,小的时候还好,长得很壮实。但是根须一扎入地下,下面没水,也就枯死了。

    所以黄土高原上主要是植草,以及种植一些矮小的本地树木。

    黄体高原上此时已经禁止采伐草木充当燃料,而黄土高原上的人口也被大量的迁移了出去。

    如今还在黄土高原上生活的老百姓,也已经不过那中土里刨食的生活了,而是主要为政府在黄土高原上绿化、筑坝。

    今年中央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另外拨款了5个亿,西北政府为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拨款了10亿。加上全国捐款有3亿左右,一共有18亿元的经费。

    现在黄土高原上剩下的两百万人口,基本上就是靠这些经费养活。每年的植草绿化、拦沙筑坝的工钱也在持续上涨,使得黄土高原上的老百姓也有了比较高的收入,一个成年劳动力,一个月能赚到70元左右。

    到了春季,黄体高原上的植草、植树也进入高峰期,大量的土地被恢复了植被。

    特别是连年下来构筑了大量的拦沙大坝,这些拦沙大坝内用来植草植树却是再适合不过的了。

    拦沙大坝的大量构筑,也减少了泥沙入黄,黄河含沙量有了明显的下降。

    最重要的是这些拦沙大坝的工程建设,和植草种树,改善了黄图高原上老百姓穷困的局面,让他们有了足够高的收入,让他们摆脱了贫穷,并且过上了充裕的生活。

    这样大规模的植树、植草,也让黄土高原的绿化面积连年增长,特别是近几年经费上涨后,规模更大了。

    在西北,那些生态脆弱的地区,基本上都被禁止耕种、放牧。

    沈凝云对当前中国的环境保护局面还是非常欣喜的,毕竟这个时候中华民国的生态还未遭到破坏。

    而这个时候加以保护,并且大力植树、植草,保护生态脆弱地区不被破坏,并且还能进一步加强生态,成本就比破坏后再复容易得多了。

    这个时代,青海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。草原的沙漠化也不严重,甚至还有水灾。只要不过度开发,这些草原就不会退化。西北的沙漠化也就不会扩大。如果多多植树、植草,还能对沙漠展开持续的反攻。

    所以沈凝云对于植树、植草极为重视。

    到了春节,全家人也亲自到野外植树去了。每当种下一棵树,沈凝云就会想,这些树木过个90年,就会长成大树。那个时候,正是沈凝云穿越过来的年代。

    如果是二十一世纪种下一棵树,过个100年就是2200年以后,鬼知道那时候的地球变成什么样了,反正沈凝云想不出,所以很珍惜当前的时间,每年必然要大规模种树。

    此时的中华民国也在沈凝云制定的政策下,将大量的原生林、沼泽这些地方保护了起来,并在生态脆弱的西北大规模的退耕还草、退耕还林。也正是这样的政策下,现在中华民国的各省的耕地面积甚至还在持续的下降。

    版图已经扩大一倍,但是耕地面积依在外东北的耕地开发出来之后,也只有19亿亩的规模,之比后世的中国多了一亿亩,可见如今中华民国对生态保护的力度是多严格了。

    而且随着城镇化的发展,大量人口被迁移到城镇,也减少了农村人口的数量,缓解了自然的压力。

    农业文明对生态的破坏却是比较大,中国自古以来未来农耕,已经破坏了大量的森林、植被。

    昔日的黄土高原还有大面积的森林,现在不见了。没有了森林,黄土高原已经被雨水冲刷出了一道道沟壑。

    随着生产力的提高,以及对外扩张,民族生存空间已经扩大了,土地不足的矛盾已经消除。这个时候的中华民国也有底气减少耕地,进行大规模的退耕还草、退耕还林。

    1920年的春季,在全国的大规模植树下,中华民国在一个春季种下去了大量的树木。春季中参与植树的工人达到500多万人。出工量达到了6000多万(人次),种下树苗多达460亿颗,新造人工林1916。6万公顷,相当于2。875亿亩。

    中央政府发放育苗补贴达到7300万元。

    参与种树的很多都是临时工人,他们基本上是放下原先的工作,参与植树半个月后又回到原先的岗位上。

    沈凝云当天带全家人去植树,他一个人奋战了一天之后,种下了上千颗树苗。而很多志愿者,也多是像沈凝云这样,用房价的时间出来植树一两天。

    “我们要把未来的中华民国,建设成以个花园一般的国家。”沈凝云在植树的时候对儿子张瑾瑜教育道。沈凝云从后世穿越过来,见识过欧美的绿化,心中也有明确的建设目标,只要把现有的保护好,并且每年投入人力、物力进行建设,只要半个世纪,中华民国就可以变成一个处处绿茵,如花园一般美丽的国家。

    不过现在中华民国的森林恢复还处于追求数量的阶段,并小规模的进入提高质量的阶段,还未大规模的进入提高森林质量的阶段。

    林区的管理,则可以为中华民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。中华民国人口这么多,要想走高产值的路线,就必须有大量这样的产业出现,才能让人们有事做。因为在生产上,一个人甚至把几十个、几百人个人的事都做完了。剩下的人,自然就可以从事其他的工作。

    要提高就业岗位实际上也很简单,生态保护、林区管理这些就能贡献出大量的工作岗位,黄图高原的拦沙筑坝、黄河的治理,这些治山治水的工程也都能创造出大量的工作岗位出来。

    至于钱的问题,根本不是问题。钱现在完全不缺,中联储想印刷就能有多少。本质上还是生产力和产能,能生产出多少商品的问题。那些商品产量才赋予了纸币的购买力。中华民国现在没有外部剥削,生产力已经成为世界最先进的,而且规模还在不断的扩大。

    工业活动,导致生产力不断的上涨,产能不断的提高。这个时候必须做好财富分配,才能让商品能卖出去。

    否则就算是能生产出那么多东西,别人没钱买也是白搭。老百姓没有钱,就给他们钱。通过让他们从事政府指定的工作,从而拿到钱。这个时候就需要大量就业岗位,这些就业岗位当前是以工程建设为主力军。

    不过工程建设在这么大的规模的情况下,早晚有一天会建设得差不多,毕竟如今的生产力正在不断的提高,建设速度也越来越快,而规模又越来越大。这个时候就得找其他的就业岗位。

 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